沒想到遇到的第一個寒流會是在上海而不是台灣
望著窗外因溫差造成的薄霧遮住了視線
邊劃著簡單符號,一邊想著這樣的思緒是否不夠理性呢?
每次來到上海出差,通常都是每個工作天都會忙個天昏地暗,每天睡不到六個小時已是稀鬆平常。每當深夜來臨,一頭埋到充滿彈性的床上,沒有多加思索就已經模糊了意志,也許這就是工作的充實感吧?
這次的旅程並沒有以往的痛苦,充其量也只有第一週有達到以往的工作量。隨著進度順利推展,工作也就不是那麼的充滿突發的困難。可以有些自我意識去看看這個不到兩個月就會出現的地方。
在這的人來自各個省份,單純的上海人幾乎可以說是沒有。每個人都離開了自幾自小成長的家鄉而來到外地生活,甚至連結了婚也就直接定居在這,而父母探視可能就變成了一年一次的功課。而這樣的生活模式已經讓大家都習慣如此,如果家鄉沒有足夠的賺錢環境,那他們將一直生活在這裡。
每當和這些外地同事聊到離鄉背景的事,男生總是會覺得我們這種戀家的態度感到奇怪,而女生則是一直說著能與父母一起生活非常幸福。生長在海島上,連要我坐個兩小時的車去別的縣市都嫌太久的情況下,這邊光是搭車到市中心就要一個多小時來比,真的是算不了什麼,但是環境的不同也造成感受相異的情況。
當大家聽到我來出差的時間是三個星期而感覺到時間太短,但對於不是自願到外地打拼的我們來說,就算是一週也是特別漫長。我試著解釋,讓夫妻其中一人每兩個月就要去北京待上一個月的話,是否也是認為這樣的時間非常漫長呢?大家彼此對看了一下,緩緩的點了頭。其實,是因為有了依賴才會對這種日子數字會斤斤計較,當一無所有時去了哪應該也都無所謂了吧?
對於這樣時常出差的生活,儘管對收入並沒有明顯助益但卻對人事關係產生了影響。以往都會在心中盤算著,如果這樣長期在外地,勢必要有割捨掉某些關連的覺悟。只是沒想到會這麼的明顯,隨著預想般,我從以往每天玩攝影的日子轉移重心到了工作上。沒有可惜,在這個M型化的社會中,能夠往上爬就算是不錯的了,興趣只是消遣,那麼就只有生活才變成了重心,人生不同階段想要追求的也是不同,深刻的體會到了。
看著玻璃上浮貼著雨滴,是否在台灣的我也會對這樣的景象若有所思嗎?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